當(dāng)前位置:

【景區(qū)】祝融峰景區(qū)

來源:南岳新聞網(wǎng) 編輯:彭俊 2012-08-05 17:01:16
—分享—

 

  祝融峰景區(qū)

  這是一個高山景區(qū),站在祝融峰頂,可以看到遠(yuǎn)村田園,近山云海;晴日可遠(yuǎn)眺湘波煙帆,夜晚可以看到江上漁火。迎日出,送晚霞,玩雪景,是這個景區(qū)三大勝事。

  景區(qū)有:上封寺、望日臺、老圣殿、望月臺、會仙橋、羅漢洞、不語巖、高臺寺、獅子巖、南天門、黃帝巖等著名的景點(diǎn)。它還有近代設(shè)施的電視調(diào)頻轉(zhuǎn)播臺一座。是湖南省一個高山骨干臺,塔臺高聳入云。似與祝融共比高。

  下屬景點(diǎn) 祝融峰、上封寺、望日臺、老圣殿、望月臺、會仙橋、羅漢洞、不語巖、高臺寺、獅子巖、南天門、黃帝巖等。

 

  延伸閱讀:

  祝融峰的傳說

  上封寺介紹 

 

{Ky:PAGE}

 

 

  祝融峰:

  “南岳四絕”之祝融峰之高,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蓋、天柱、祥光、煙霞、軫宿諸峰之上,據(jù)新編《南岳志》載:祝融峰,海拔1289.8米,位于北緯27度18分6,東經(jīng) 112度41分05,是南岳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和主峰。它是根據(jù)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傳祝融氏是上古軒轅黃帝的大臣,人類發(fā)明鉆木取火后卻不會保存火種和不會用火,祝融氏由于跟火親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黃帝就任命他為管火的火正官。因為他熟悉南方的情況,黃帝又封他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為了紀(jì)念他對人們的重大貢獻(xiàn),將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語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讓他永遠(yuǎn)光明。

  

 

  祝融峰頂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萬歷年間(1573—1620)始建為祠?,F(xiàn)在的建筑是后來重新修建的,殿后巖石上裝有石欄桿,北山風(fēng)光盡收眼底。

{Ky:PAGE}

 

 

  上封寺:

  祝融峰附近寺廟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觀,是道教活動的地方。隋煬帝大業(yè)年間(605—618),下令改為上封寺。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門。上封寺后的山上有觀日臺,現(xiàn)設(shè)有氣象臺。在觀日臺旁邊,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觀日出處”四個大字,在秋高氣爽,特別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輪紅日滾金球”的奇景.

  上封寺地處南岳最高峰-----祝融峰側(cè),古代系道家宮觀,曾名“光天觀”,“司天霍王廟”,“第二十二光天壇福地”。幾經(jīng)滄桑。直至南朝陳光大初,南岳佛教開山祖師慧思和尚在此建閣,作徒眾聽法之所。隋大業(yè)間(605---618)正式改為佛寺,并由煬帝賜“上封寺”額,沿襲至今。

  上封寺地處高寒山區(qū),全部石墻鐵瓦.山門下有花崗石牌坊,坊額用漢白玉刻“上封寺”三字,兩旁石刻聯(lián)曰:“南國記帡幪,江漢僑民齊景仰;岳神隆望祀,西天古佛共馨香。”上至山門,為半圓形花崗石石墻,上有漢白玉“刺建上封寺”門額一方。山門內(nèi)循中軸線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祖堂,方丈。兩側(cè)為僧寮,庫房。香積廚。

  上封寺海拔1000多公尺,置身其間,有如天上宮闕。寺側(cè)有雷池,每年驚蟄,風(fēng)雨驟至,雷聲盤繞其中,蛻化落殼。羽化池之名,由此而來。 

 

 

{Ky:PAGE}

 

 

  會仙橋

  會仙橋,俗名試心橋,又叫仙人橋,位于祝融峰巔的青玉壇,壇基是一片平坦的大巖石,可容數(shù)十人。巖下有大小兩石,小石僅大石半,中有石橋可通,橋極險窄,僅可容步,人多不敢過,故又名試心橋。據(jù)道家言,青玉壇是烏青云所創(chuàng),為第二十四福地,乃群仙聚會之所而名。站在會仙橋,還可望見祝融峰側(cè)一巨石,宛如烏龜,人稱“金龜朝圣”。

  沿上封寺向西的石徑路向前行走,兩旁柳杉夾道,不到一里地,便來到祝融峰旁邊的不語巖。不語巖下邊,有一石洞,洞壁上刻著“不語掛錫”四個正楷大字,還有四寸楷書“去中一笠”的題留?!赌显乐尽酚?,過去南臺寺有一個和尚經(jīng)常在這里打坐,終日不語,自號不語禪師。他在這里修行的日子很久。有一年冬天,大雪紛飛,灶里的火種熄滅了。于是,他在晚上,提著燈籠,踏著積雪到上封寺去借火種。上封寺的僧人說道:“大師燈內(nèi)有火,何必相求”?不語禪師得此禪機(jī),便作偈道:“早知燈有火,飯熟幾多時。”從此他大徹大悟,修成正果。如今巖洞里十分開豁,洞中有石凳、石桌可供游人歇腳。洞口邊題刻的小字有十余處,因風(fēng)雨剝蝕,難以辨認(rèn),只有“跨岳橋”一尺大的三個行書字,還清晰可見。

  明代李郁曾作《試心橋》一詩云:“頹然巖石墮峰腰,下界煙云萬丈遙。顧我未曾履艱險,捫心來過試心橋。”

  明人盧仲田的《會仙橋》詩云:“爛柯仙人久不來,一橋空對百花開。我來橋上尋遺子,云滿空山月滿臺。”

  會仙橋傳說

  “會仙橋”是南岳衡山風(fēng)景旅游區(qū)的一個著名旅游點(diǎn),它原來是沒有名字的地方,自從有了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以后,人們?yōu)榱思o(jì)念這對青年男女的忠誠愛情,才把這個地方命名為“會仙橋”。

  傳說很多年以前,在祝融峰山下不遠(yuǎn)的山溝里,住著一戶大財主,只知道這個大財主姓汪,很多人都把他的名字忘了。所以有人干脆把這個財主起名為“汪扒皮”、“汪色鬼”。就在離汪財主住的地方相隔不遠(yuǎn)的另一個山溝里,住了幾戶貧困人家,有個青年的小伙子,姓羅名叫喜生,因喜生的父親死得太早,欠了汪財主的債,而喜生又無法償還,只能到汪財主家做長工低債,專為他家砍柴燒。羅喜生在打柴之余,喜歡到會仙橋這個地方去玩耍。

  羅喜生曾聽祖父說過,在從前,會仙橋這個地方曾是神仙們聚會的地方,他也想到會仙橋見識一下,說不定哪一天,還真能碰上神仙聚會。羅喜生還有一個個人愛好,那就是喜歡吹笛子,而曲子,是羅喜生自編自吹,據(jù)說這些曲子,是羅喜生根據(jù)他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利用感情而胡亂吹的,由于時間長了,固然使這笛聲也能打動人們的心。這一天,羅喜生正在會仙橋吹笛子,當(dāng)羅喜生吹得忘我時,有一位年輕而又漂亮的女孩來到了他身邊。這個女孩叫惠姑,與羅喜生同住一個山溝里?;莨眠@一天也剛好來到會仙橋?qū)ふ乙肮映漯?,?dāng)惠姑聽見了羅喜生那動聽的笛聲,惠姑被這笛聲所吸引。

  羅喜生見有一個女孩來到身邊,連忙放下笛子問惠姑:“你叫什么名字?”“我是惠姑。”惠姑回答說。羅喜生再問惠姑:“你怎么也來到這個地方?”“因為家里沒有吃的東西,因此只有到山上尋找吃的。剛才聽到你吹的笛子,你吹得真好聽。”惠姑回答說。“那是我吹得好玩的,我只好靠它來消磨時光。”羅喜生羞答答地連忙解釋。……這對青年男女一起聊到天將要黑下來,他倆在分手時,還約定了下次見面的時間。

  就在羅喜生與惠姑分手不到十分多鐘以后,汪財主的打手也在山上為汪財主物色年輕的女孩,這幫打手真是橫蠻不講理,見到女孩就搶?;莨谜米咴谂c打手們所走的一條路,而南岳山上只要有人大聲喊叫,附近周圍都能聽得到,那怕是另一個山頭也能聽見有人喊叫。因惠姑長得也算锝一個美人兒,這幾個打手見到惠姑,你拉,他推,幾個打手就準(zhǔn)備搶惠姑。“你們想干什么?”惠姑見有人拉自己,她連忙大聲喊叫。“美人兒,我們見你長得還不錯。是想讓你去當(dāng)我們財主的小的,說不定我們還得靠你。”其中有一個打手見惠姑喊叫,忙陰陽怪氣地說。“我不去。”惠姑也不甘示弱地說。這個打手又說:“你喊什么喊,不去?這就由不得你了。”這個打手下令說:“你們給我把她捆起來。”

  話說惠姑被打手們捆住后,惠姑使勁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一個打手見惠姑喊叫,他連忙用手帕堵塞惠姑的口。惠姑心想,只有自已救自己了。就在打手們一邊拉,一邊推惠姑時,一位莊稼漢模樣的年輕人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大喊一聲:“放下她。”其中一個打手見有人擋道,陰陽怪氣地說:“你是什么人?竟敢擋老子的道。”“你竟連我都不認(rèn)識,真是怪事了,告訴你也可以,我就是你祖宗。”這年輕人也不敢示弱回了打手一句。這個打手見有人能頂嘴,象似下令說:“你們替我好好招待這個朋友。”

  “你們想打架是嗎?你們是一個一個地上,還是一齊來。”這年輕人一邊說,一邊拉開架式,準(zhǔn)備迎敵。

  由于天快黑了,這些打手也無心去打年輕人。因此,這些打手來了一個接連一個打年輕人,年輕人能對付打手們的車輪戰(zhàn)術(shù),可想而知,這年輕人也是練過功夫的。

  第一輪不能打敗這年輕人,打手們可有點(diǎn)急了,他們把平時練的拳術(shù)使了出來。新的車輪戰(zhàn)開始了,打手們用少林拳術(shù)像雨點(diǎn)般劈向年輕人。

  天漸漸黑了下來,差不多看不見人影時,年輕人利用機(jī)會使勁還擊打手。那曾料到,這些打手在晚上打架,比在白天打架是更有精神。這時,年輕人慢慢地不是打手們的對手了,年輕人只有擋住的能力,而無還手的能力了。這時打手也停了下來。

  再說羅喜生與惠姑分手后,羅喜生心里在想,要是能討到惠姑做老婆,那該多好。羅喜生也有十八歲了,至今還是光棍一條,覺得自已有幾分力氣,雖然身在汪財主家做長工,生活貧困,又有哪家姑娘能看得上我呢?不知道惠姑是怎么想的。

  就在羅喜生異想天開時,突然一陣陣喊救命的聲音傳來。羅喜生心里在想:應(yīng)該不會是惠姑在喊吧!“救命啊!”羅喜生頓時覺得這聲音好熟,“肯定是惠姑出事了,我得去救她。”羅喜生一邊在想,一邊在尋找聲音的具體方向。羅喜生想的是:惠姑回家應(yīng)走哪一條路呢。羅喜生也不能想那么多了,連忙放下肩上的柴,隨著喊叫聲音的方向一路狂奔。

  就在年輕人不能制止打手們時,羅喜生也剛好趕到。羅喜生也認(rèn)得這幾個打手,也知道這幾個打手平時就憑自己功夫了得,在當(dāng)?shù)刈魍鞲!R娺@年輕人不是打手的對手了,趕忙上前。年輕人見有人幫忙,為了不使羅喜生吃虧,年輕人采取了速戰(zhàn)速決的戰(zhàn)術(shù),不用幾下,這幫打手只好說:“你替老子等著,有種的就不要走。”

 

{Ky:PAGE}

 

 

  高臺寺

  據(jù)《南岳志》記載:高臺寺臨空架構(gòu),勢頗奇險。具體建造年代已不可考。南宋乾道3年(公元1167年),朱熹、張栻、林用中等人游南岳時,就與當(dāng)時高臺住持了信和尚有過交往,并題詩贈墨,可見寺宇在這之前已經(jīng)存在,并具規(guī)模。 寺院后來倒毀。到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公元一五四六年)才由楚石和尚在廢址上重建。清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再由向盛世募捐修葺一次,成為現(xiàn)在這樣的規(guī)模。 高臺寺為石墻青瓦建筑。原來只有三間平房,面積約六十平方米。寺門額上刻有“高臺古寺”四字,下有“佛祖法門家”五個小楷。左右楹聯(lián)是“松陰匝地,佛法參天”。寺后是碧蘿峰,峰下有一眼泉水,叫觀音泉,流水經(jīng)年不斷。一九八三年,南岳管理局將高臺寺辟為南岳風(fēng)景區(qū)重點(diǎn)游覽地方,對古寺進(jìn)行了修葺,既保持了寺院前門原貌,又將寺舍改建為兩層,把兩廂擴(kuò)建,使古寺的面積達(dá)一百六十平方米。整個寺院煥然一新。

  高臺寺位于獅子巖到上封寺之間,地處秀麗的碧蘿峰下,寺院因建筑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巖臺處,所以叫高臺寺。宋代張鈞游覽高臺寺勝景時,曾作高臺寺詩一首,生動地描述了這里的秀麗風(fēng)光。詩云:“萬仞孤高處,煙云縹緲間。靈源聲不斷,轍跡蘚斕斑。山鳥應(yīng)無定,溪云常自閑。憑欄長縱目,問首厭塵寰。”

  高臺寺下面便是巨石堆疊的觀音巖,周圍石壁上題刻甚多。巖頂?shù)囊粔K巨石,刻有“冠石”和“大鶴行窩”的題留。“冠石”兩字,大二尺余,行書,是明代嘉靖壬戌( 公元一五六二年)重陽日,吳郡張勉發(fā)所題。“大鶴行窩”四字,是明朝嘉靖二十六年 (公元一五四七年) 重陽日,無錫山人高簡題刻的。他自詡為得道的仙鶴飛來南岳,在這里憩息。觀音巖下是煙霞洞,洞中曾有千手觀音全身塑像,栩栩如生。洞前還有“圓明洞”、“朱陵洞天”、“降龍巖”等十余處石刻,都是明朝時游人的題留。

  高臺寺位處高寒山頂,石多,風(fēng)大,冰凍期長,所以樹木很難成材,可是在寺后碧蘿峰的右側(cè)山坡上,有五株古松卻郁郁蔥蔥,生機(jī)盎然,其中有三株特別高大,名叫念庵松,枝丫交錯,蒼勁挺拔。高臺寺下左側(cè)空坪上,有一座八角形的花崗石砌的亭子,叫開云亭。它是一九三八年江西省長熊式輝建造的。以紀(jì)念唐代大文豪韓愈游南岳時,精誠之心能使衡山開云的勝事。在開云亭的下邊有一個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月池”。 石亭的基壁上刻著 “月池”二字,因晚上皓月當(dāng)空,倒映池中而名。  

 

{Ky:PAGE}

 

 

  南天門

  南天門距南岳鎮(zhèn)十八華里,自南岳大廟后沿盤山路逶迤而上,經(jīng)半山亭,過鄴侯書院不遠(yuǎn),就到了云籠霧罩的南天門。

  南天門下方,有船狀的臥龍石,名飛來船,襯以流云,好比船在云海中乘風(fēng)破浪,而南天門的石牌坊,就是高聳的桅桿。牌坊分中門和左、右川門,中門上方橫額鐫有“南天門”三個描紅大字,左、右橫楣上刻有“行云”、“施雨”,字跡端正醒目。

  南天門是南岳前后山的分水嶺,山陽為前山,山陰為后山。南天門又是連接主峰的紐帶,紫蓋峰在東,煙霞峰在南,天柱峰在西,碧羅峰在北,它們從各自方向環(huán)抱過來,伸展開去。

來源:南岳新聞網(wǎng)

編輯:彭俊

閱讀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聞網(wǎng)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