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畫像
《新唐書·杜甫傳》載:“大歷(766—779),甫出矍塘,下江陵,泊沅湘,以登衡山。”正月,杜甫帶著全家離開四川,出三峽。三月到達(dá)湖北江陵,冬末到達(dá)湖南岳州(今岳陽市),四年(769)正月到達(dá)潭州(今長沙市),春末離潭州赴衡州(今衡陽市)。過衡山時,寫有《望岳》這一著名詩篇。在這首詩中,他描繪了祝融、紫蓋、天柱、芙蓉、石廩五峰的形勢:“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蓋獨(dú)不朝,爭長嶪相望。”接著他又寫道:“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
由于長途旅行所拘限,他們沒有時間拄杖登山游覽。杜甫這次入湖南,意在奔老友——衡州刺史韋之晉。到衡州后,始知韋已改任潭州刺史,于是又折回潭州。五年(770)四月,湖南兵馬使臧殺潭州刺史兼湖南團(tuán)練使崔 (韋之晉時已逝世),潭州一片混亂。杜甫又被迫南下衡州。過衡山時,寫下《題衡山縣文宣王廟新學(xué)堂呈陸宰》一詩;到衡州后,又寫了《朱鳳行》一詩。詩曰:“君不見,瀟湘之山衡山高,山巔朱鳳聲嗷嗷。側(cè)身長顧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勞。下愍百鳥在羅網(wǎng),黃雀最小猶難逃。愿分竹實(shí)及螻蟻,盡使鴟梟相怒號。”杜甫借描繪象征南岳的朱鳳,表達(dá)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對奸邪惡人的怨恨。臧亂平,杜甫決定自衡州回棹北歸潭州。暮秋,過衡山,病逝于潭(州)岳(州)之間的旅途中。
杜甫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yuǎn),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延伸閱讀:
來源:南岳新聞網(wǎng)
編輯: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