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七十二峰,紫蓋峰以特立獨行的品性,展示著它的風(fēng)采。它孤傲不群的個性,挺拔堅勁的雄姿,豐富了南岳地理和文化的內(nèi)涵。
在自西南向東北橫亙于衡陽市境內(nèi)的南岳衡山自然山體中,紫蓋峰據(jù)有最東北的位置。祝融擁諸峰而上,群山奔附,皆如朝揖之狀,獨紫蓋峰掉頭東向,與祝融分庭抗禮。
紫蓋峰的周圍,云密峰、九女峰、靈禽峰、仙巖峰、瑰霄峰、永和峰,乃至遠(yuǎn)處的吐霧峰、巾紫峰、曉霞峰,都對祝融峰敬而遠(yuǎn)之,而對紫蓋峰呈拱衛(wèi)之勢。
在最早著錄南岳主峰的晉代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有紫蓋而無祝融。唐代杜甫在《望岳》中寫道:“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蓋獨不朝,爭長嶪相望。”
歷代史家給南岳五大主峰排列座次,紫蓋峰以最低的海拔高度,毫無爭議地位列第二。
但是,當(dāng)你走近紫蓋峰,卻感覺不到傳說中的叛逆和桀驁,只有山勢恢宏而不失秀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毫不背離。
紫蓋峰上,附麗了許多帶有道家神秘色彩的傳說和景象?!赌显揽倓偌罚?ldquo;有紫霞華蓋之狀。……上有寶露臺,夏禹埋寶露甕于此。”《荊州記》:“每天景明澈,有雙白鶴回翔其上,神芝靈草生焉。”《地輿志》:“南方極燠暖,而此峰極高,雁望此峰積雪,難以飛逾,因此飛回,故名回雁。”《潛確類書》:“昔禹治水,登而祭之,得治水之要。上有陽泉、仙人池、翠鹿巖及鶴鳴、寶露、天寶諸臺。”
長期以來,紫蓋峰下曾經(jīng)是道教的一統(tǒng)天下。魏晉南北朝期間,南岳山南山北,道家一枝獨秀,至六朝后期陳光大二年(568)慧思來南岳傳佛法后,道家獨領(lǐng)風(fēng)騷的局面始有改變。至唐、宋時期,道家宮觀多云集于此。
紫蓋峰東麓,有著名的九仙觀,觀前有“九仙飛升之石”,相傳南岳九仙大多飛升或聚合在這里。在這一帶,還有白云觀、九真觀、白云先生藥堂、招仙宮、中宮、凌虛宮、元陽宮、華蓋院、上清宮等。據(jù)李元度《南岳志》總述,大小宮觀先后有四十所之多。道觀集中的程度和道家當(dāng)時的盛況,于此可以想見。
不過,道教的興旺,并不排斥佛教的繁榮。與道教宮觀錯落布局的,還有許多佛教寺院。
我曾在紫蓋峰下尋訪佛道遺跡,發(fā)現(xiàn)這一帶已找不到多少古建筑,但寺觀遺址和老一輩山民的記憶卻非常豐富。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在水簾洞上方山谷里,發(fā)現(xiàn)了道教名篇《還丹賦》。經(jīng)文物專家考證,可能是唐代石刻,最晚不遲于南宋紹興辛酉(1141)。有關(guān)方面正在為這處石刻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在所有文獻資料中,都沒有關(guān)于石刻附近建有道觀的記載,倒是一百來米遠(yuǎn)處,有古彌陀寺遺址。從條形石塊堆砌的規(guī)模來看,可見當(dāng)年寺宇之盛。我們無法考證彌陀寺創(chuàng)建和存續(xù)的年代,但在佛寺之旁,大興道家摩崖石刻;或在道教石刻旁興建佛寺,都可見兩教的包容和共存。
從水簾洞翻過一道山梁,就到了九真洞。九真洞的一個分支名塔乙,得名于山腰的僧人墓塔。此處墓塔由粗大的花崗巖條石砌成,墓室兩間,形制宏大。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墓塔建成的年代和墓主姓名,但在大山深處建這樣檔次的墓塔,應(yīng)當(dāng)是有實力的寺院和有名望的大和尚。見之于史的,是南宋高宗年間,道士陳田夫居紫蓋峰下九真洞老圃庵三十余年,往來七十二峰間尋幽探勝,寫成《南岳總勝集》三卷。這是現(xiàn)存較早和較完備的志述南岳的專著。這本書,突破以前道士只記宮觀、黃冠,不錄寺院、僧侶,和尚則反其道而行之的藩蘺,綜合山水、勝跡、物產(chǎn)、佛道而記之,體現(xiàn)了佛道一家的寬闊胸襟。
紫蓋峰正面左沖叫打卦塘,右沖名茅庵子。茅庵子正名為東華宮,是一座道觀,為青瓦泥墻的三合院,有石匾“東華宮”嵌于大門上方。院落背倚紫蓋,左右均為山谷,三面空闊。據(jù)村民介紹,東華宮為陳、黎二位道士所創(chuàng)。最后一任道士姓向名紫林,法名紫霞,13歲出家,拜陳道人為師。向道人生于1923年,出家時間為1936年左右,當(dāng)時陳道人已是五、六十歲的老人。這樣來推算,東華宮的存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茅庵子這個名稱,應(yīng)該在東華宮以前就有了,可能有過僧人修煉的茅舍。這就說明,在紫蓋峰下,同一個屋場,佛道交替,也是正常的事。
茅庵子下方谷地,有心安寺。寺基已建有農(nóng)舍,只剩石柱礎(chǔ)、水槽、石香爐座、廊柱等物。心安寺西面山嘴上,有古墓群。從墓碑上得知,正位墓主為臨濟宗第十九代傳人宏遠(yuǎn)和尚,刊于清朝嘉慶十年(1805)。兩側(cè)分別為臨濟宗第二十三代、二十四代傳人貽孫和蓄園,均刊于嘉慶年間。寺后一墓群,安葬著臨濟宗第三十二代和第三十三代傳人?;邸?fù)亭,立碑于同治九年(1870)。寺前山嘴上的墓,時間則到了民國九年(1920),墓主為月朗和尚。這三處墓,前后時間差為115年,約略可見心安寺的久遠(yuǎn)歷史和一脈傳承。
紫蓋峰左側(cè)下方的隱真寺,亦存遺址。寺后山坡上,有曹洞宗第三十九代傳人古來和尚的墓葬,碑上時間為民國三十年(1941)。與他并列的,是他的徒弟德云和尚。下方亦有墓,立有小石碑,上刻“古墳”,墓主和豎碑人,均不知何人何年代。最下方還有一座墓,時間為民國九年(1920),是古來、超凡兩位和尚為他們的師父應(yīng)傳、立峰和尚(分別為三十七代、三十八代)所立。民國以來的四代和尚都躺在這里,前面的歷代和尚魂歸何處,卻不得而知。
與隱真寺隔著一道山梁的,便是大名鼎鼎的九仙觀,遺址淹沒在九仙觀水庫里。在枯水的時候,可見翻倒的石柱礎(chǔ),長長的屋基,字跡模糊的巨石,足以證明這里曾有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寺后山坡上,靜臥著座座墳塋,上面都寫著“羽化……真人之墓”字樣,可以確定墓主的道士身份。位置最高的一座墓,石碑上刻著“開山師祖皓白李真人之塔”,落款右上為“大清康熙十九年歲次庚申五月七日立”,左下為“九仙觀道眾敬惜”。就是這位明末清初的南岳奇人,重建九仙觀,使觀宇和田產(chǎn)為南岳道觀之最,極一時之盛。
時易境遷,風(fēng)流云散。但行走在深山里,尋明磚清瓦,聽鄉(xiāng)人指指點點,仍然可也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千多年以來,佛道兩家在巍巍紫蓋峰下,熙熙和和,各受香火,共襄名山之勝,在同一方山水里,創(chuàng)造了一段精彩的宗教文化歷史。
延伸閱讀:
來源:南岳新聞網(wǎng)
作者:譚民政
編輯: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