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元(1885-1940),乳名宋室,字明軒,漢族,山東樂陵縣趙洪都村(今屬樂陵市)人??釔圩x書,敦厚沉毅、不茍言笑、處世謹慎,生活簡樸、作風樸實,尊重文化,愛護人才,他治軍嚴謹,作戰(zhàn)勇敢,為西北軍五虎之一,馮玉祥對他十分賞識,稱贊他“勇猛沉著”,“忠實勤勉”,“遇事不茍”,“練兵有方”。
宋哲元曾任察哈爾省主席,第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1938年8月10日因病來南岳休養(yǎng)兩個月,住磨鏡臺11號樓。
宋哲元在南岳養(yǎng)病期間,曾遍游半山亭、麻姑橋、磨鏡臺、福嚴寺、南臺寺、鄴候書院、鐵佛寺、南天門、高臺寺、祝融峰等處。登高望遠,懷古憂今,對敵寇逐漸深入,烽火南來,倍加感慨。他曾在鐵佛寺旁石壁上奮筆書刻“不教胡馬渡衡山”,又在住地附近巨石上刻下徑大三尺的“臥虎”兩個字,中華民族曾被人稱為“睡獅”,宋哲元則自比為“臥虎”。宋哲元在游高臺寺時,還刻了“誠、真、正、平”四個字于石上。這是他擔任陸軍第二十九軍軍長時教育官兵的“四要”:“誠以修身,真以究理,正以處事,平以待人。”
宋哲元在南岳養(yǎng)病期間,非常懷念二十九軍抗日殉國的戰(zhàn)友。他為犧牲的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在麻姑橋附近建了“雙忠亭”,并親自撰寫碑銘以示紀念。
宋哲元簡歷:
宋哲元(1885年~1940年),山東樂陵縣人。 中國軍事家,,抗戰(zhàn)名將。
幼年家貧,刻苦讀書。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從軍,北洋陸軍隨營武備學堂畢業(yè)。畢業(yè)后服役于馮玉祥部,歷任哨長、連長、營長、團長。1922參加直奉戰(zhàn)爭,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長,是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1924年參加北京政變,10月馮部改編成國民軍,宋哲元任第一軍第一師(后改為第四師)師長。1925年秋改任熱河特別行政區(qū)都統(tǒng)。他曾在承德避暑山莊里成立蠶蜂學校推廣重桑養(yǎng)蜂,振興熱河農(nóng)業(yè)。還興辦軍械廠,可以小批量仿制德國毛瑟20響駁殼槍。1926年,宋哲元部撤離承德時,市民夾道相送。
1926年任國民軍北路總指揮、西路總司令,先后在南口、多倫等地指揮所部對直奉聯(lián)軍和晉軍作戰(zhàn)。并于1926年9月17日五原誓師后,參加北伐戰(zhàn)爭,任國民軍聯(lián)軍北路軍總司令兼暫編第1師師長、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4方面軍總指揮。1927年11月任陜西省政府主席。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zhàn)中,任馮玉祥軍第4路總指揮。戰(zhàn)敗后馮玉祥余部退居晉南地區(qū)。負責北方軍事善后的張學良將其整編,該部縮編為陸軍第3軍,下轄3個師,宋哲元任軍長,歸東北軍序列。1931年6月,宋哲元部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的第三天,宋哲元即率第29軍全體官兵,向全國發(fā)出"抗日通電",堅決表示:"哲元等分屬軍人,責在保國。謹率所部枕戈待命,寧為戰(zhàn)死鬼,不作亡國奴,奮斗犧牲,誓雪國恥。" 1932年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兼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1933年1月2日,日軍攻占山海關(guān)。10日,宋哲元奉張學良令,率29軍由山西陽泉移駐北平以東的三河、寶坻、薊縣、玉田、香河一帶駐防訓練。第29軍部隊在宋哲元指揮下,在平東駐地準備抵抗日軍入侵,迅速構(gòu)筑工事,進行戰(zhàn)前訓練。1933年2月22日,日本關(guān)東軍調(diào)集4個師團,糾合偽滿洲國軍隊總計10萬余人,向熱河分三路進攻。3月4日,熱河省主席湯玉麟率部逃脫,日軍進占熱河省會承德城。3月8日,宋哲元奉張學良電令接防長城線喜峰口到寬城附近陣地。隨后,宋哲元指揮第29軍將士在長城要隘喜峰口、羅文峪與日軍展開血戰(zhàn)。第29軍以大刀隊與日軍展開搏斗,經(jīng)過激戰(zhàn),消滅日軍6 000余人,獲喜峰口大捷,震動全國。1937年,以喜峰口血戰(zhàn)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歌曲唱遍了全中國。 1935年被授為陸軍二級上將,任平津衛(wèi)戍司令、冀察綏靖主任和冀察政務(wù)委員會委員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
因盧溝橋事變時,宋哲元對是否抗戰(zhàn)搖擺不定,拒絕蔣介石對他的支援,七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平津相繼陷落
1938年春,宋哲元將軍改任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不久染上肝病,于1940年3月辭職改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并回到其夫人長淑青的故鄉(xiāng)四川綿陽療養(yǎng)。4月5日病逝。
延伸閱讀:
來源:南岳新聞網(wǎng)
編輯: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