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八絕”之祝融峰之高。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蓋、天柱、祥光、煙霞、軫宿諸峰之上,據新編《南岳志》載:祝融峰,海拔1289.8米,位于北緯27度18分6,東經112度41分05,是南岳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和主峰。
它是根據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傳祝融氏是上古軒轅黃帝的大臣,人類發(fā)明鉆木取火后卻不會保存火種和不會用火,祝融氏由于跟火親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黃帝就任命他為管火的火正官。因為他熟悉南方的情況,黃帝又封他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為了紀念他對人們的重大貢獻,將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語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讓他永遠光明。
祝融峰頂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萬歷年間(1573—1620)始建為祠。現在的建筑是后來重新修建的,殿后巖石上裝有石欄桿,北山風光盡收眼底。
{Ky:PAGE}
在祝融殿的西邊,有望月臺,月明之夜,皓月臨空,銀光四射,景色格外明麗。游人站在臺上,欣賞月色,較在平地上別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這里也留有它的余輝。正如明代孫應鰲的詩所描繪的:“人間朗魄已落盡,此地清光猶未低。”幽妙的情景,可以想見了。
祝融峰附近寺廟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觀,是道教活動的地方。隋煬帝大業(yè)年間(605—618),下令改為上封寺。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門。上封寺后的山上有觀日臺,現設有氣象臺。在觀日臺旁邊,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觀日出處”四個大字,在秋高氣爽,特別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輪紅日滾金球”的奇景。
【資料】黃帝時候有個火正官,名叫祝融,他小時候的名字叫做黎,是一個氏族首領的兒子,生成一副紅臉膛,長得威武魁偉,聰明伶俐,不過生性火爆,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那時候隧人發(fā)明鉆木取火,還不大會保存火和利用火。但黎特別喜歡跟火親近。所以十幾歲就成了管火的能手?;鸬搅怂氖掷?,只要不是長途轉遞,?就能長期保存下來。黎會用火燒菜、煮飯、還會用火取暖、照明、驅逐野獸、趕跑蚊蟲。這些本領,在那個時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黎的爸爸帶著整個氏族長途遷徙,黎看到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就只把鉆木取火用的尖石頭帶在身邊。
黃帝的路過云夢澤南邊的一群大山。黃帝把祝融叫到跟前,故意問道:“這叫什么山?”祝融答道:“這叫衡山。”黃帝又問:“這山的來歷如何?”祝融又答道:“上古時候,天地一片渾沌,象個雞蛋。盤古氏開天辟地,才有了生靈。他活了一萬八千年,死后躺在中原大地之上,頭部朝東,變成泰山;腳趾在西,變成華山;腹部凸起,變成嵩山;右手朝北,變成恒山;左手朝南,就變成了眼前的衡山。”剛剛說完,黃帝緊接著又問:“那么,為什么名叫衡山。”祝融馬上答道?:“此山橫亙云夢與九嶷之間,象一桿稈一樣,可以稱出天地的輕重,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所以名叫衡山。”黃帝見他對答如流,非常高興,笑呵呵地說:“好哇!你這么熟悉南方事務,我要委你以重任!”但黃帝并不說出是什么重任。
黃帝走了以后,祝融被留在衡山,正式管理南方的事務。他住在衡山的最高峰上,經常巡視各處的百姓。他看到這里的百姓經常吃生東西,就告訴他們取火,教他們把東西燒熟再吃。他看到這里的百姓晚上都在黑暗中摸摸去,就告訴他們使用火松明。他看到這里瘴氣重、蚊蟲多,百姓經常生病,就告訴他們點火熏煙,驅趕蚊蟲和瘴氣。百姓們都很尊敬他,每年八月秋收以后,就成群結隊地來朝拜他。大家說:“祝融啊,我們人丁興旺了,雞鴨成群了,五谷豐登了。你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的好處,我們感謝你,我們要尊你為帝了。你以火施化,火是赤色我們就叫你赤帝吧!從此,祝融就被大家尊為赤帝了。”
相關鏈接:
來源:紅網綜合
作者:葉澤欽
編輯:彭俊
本文為南岳新聞網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