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香爐峰的這一日,天氣一掃之前的陰翳,忽然明麗起來,不禁心中竊喜。暖暖的陽光灑在冬日的大地,通往南岳的107國道旁,一簇簇野菊花恣意盛開,望著車窗外鋪開的鄉(xiāng)村畫卷,心里也晴了。此去尋找的香爐峰,正處南岳半山亭一帶。
峰頂形似香爐 峰腰可覽“勝境”
我們的車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抵達半山亭。在南岳新聞辦曠立偉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一座石牌坊,上書對聯(lián)“奇石盡含千古秀,異花常占四時春”,坊額為“勝境”,讓我們對香爐峰的芳容多了幾許期待。
《南岳區(qū)志》如此記載:香爐峰,在半山亭東,忠烈祠北。峰是由許多花崗巖巨石構(gòu)成,峰頂如香爐。故名。遍山皆石,松樹頑強地從石縫中破縫而出,虬枝蒼勁。山脊上長有一片黑松林,是本世紀四十年代從日本引進的樹種。入松林口有塊石碑,上鐫“蔣介石先生紀念林”。相連的還有一片柳杉林。兩處林面共約300畝,都是三、四十年代營造的,是理想的高山風景林。(按:歷來舊志及前人詩文都說:香爐峰在紫蓋峰下水簾洞上。該處其峰不高,山頂巨石,渾如香爐。但自1942年南岳忠烈祠建成后,勘測者稱忠烈祠坐落在香爐峰下,習而不察,遂改香爐峰于此,本志因之。)
石牌坊不遠,便有一塊“香爐峰”石碑靜立路邊。石碑上用中英文雙語鐫刻著香爐峰介紹。身處香爐峰之中,雖無法看到“渾如香爐”的峰頂,卻領略了一番山中“勝境”。冬日的香爐峰依舊綠意盎然,蒼松翠柏與漫山竹林之中,點綴著一叢叢美麗的紅楓。山間輕霧繚繞,仿若仙境。清朝衡山縣人聶銑敏贊香爐峰:一片媧皇石,镕成竟似爐??飶]驚始見,南岳訝同符。寫篆煙雷互,蒸香草木俱。鼎彝原后勒,此象自誰摹。
四十余首詩詞匯成浪漫“穿巖詩林”
繼續(xù)前行,我們見到了香爐峰中最浪漫的景點——“穿巖詩林”?!赌显绤^(qū)志》對穿巖詩林如此描述:整個香爐峰怪石巉巖,錯落滿山,隨處造形;或巖或洞,或矗立如佛,或平展似橋,千奇百怪,形象多端,莫可名狀,尤以峰腰那塊懸空巨石,飛架兩大豎立的巨石之上,高達7米,遠看似搖搖欲墜,人稱飛來石。1985年南岳管理局利用這種自然奇境,依山穿洞,洞洞相連,綴以石板游路,穿連各個石洞,總長度約一公里。并在各石壁鐫以唐以來古人吟詠南岳的詩詞四十余首及其他許多題鐫,開辟為一個新游覽點,名曰“穿巖詩林”。
帶著對怪石巖洞的憧憬,我們興奮地走上一條狹窄的石階小道,只見道路一邊是鋪著松針落葉的石壁,一邊是長滿灌木叢的山谷。用樹枝掃開石壁上的松針,引入眼簾的是我國著名書法家、當代碑學大師孫伯翔書寫的唐代詩人劉長卿詩文《送道標上人歸南岳》:“悠然倚孤棹,卻憶臥中林。江草將歸遠,湘山獨往深。白云留不住,淥水去無心。衡岳千峰亂,禪房何處尋。”沿著石階小路,我們走到一處亂石嶙峋之地,只有一道半人高狹窄拱門容身,石壁也是刻著各朝代的詩文?;仡^忽見綠樹掩映下,一塊長滿青苔的大石壁上刻著“魚龍石”幾個遒勁的大字。仔細打量,果見這塊大石異乎尋常,既像一尾翩然游魚,又似蛟龍出海,氣象萬千。而更吸引人的是魚龍石的故事。傳說宋黃庭堅為母燒香,在南岳香爐峰下遇蟒蛇精與鯉魚精幽會,擋住去路,黃庭堅祈求圣帝,派山神飛石斬蛇剖魚,后化為“魚龍石”。
沿著石階繼續(xù)前行,見到一塊古樸的青色石板架與兩座大石頭之上,人工砌的石欄桿也頗有韻味,石板上刻著“石浪臺”幾個大字。走到石浪臺的另一邊,還可以看到這座大石頭上豎刻著紅艷的“石浪”二字,在四周綠葉襯托下十分漂亮。不遠處的石碑,告訴了人們石浪臺的來歷:明末侍僧破門在南岳修煉二十余年,常在香爐峰下一巨石打坐,因前后亂石如林,千松萬竹,濤聲入耳,石浪樸人。即書“石浪”二字,刻之于巨石。
在詩詞間徜徉,于石林中品味,我們興致勃勃地觀賞著千奇百怪的石頭和各種字體的詩詞、鐫刻作品。忽見一塊幾乎通體黑色的石頭,上刻“墨花石”:自一九八四年,南岳先后邀請全國著名書法家王學仲、黃苗子等十多位名人,書寫古今吟詠南岳的詩詞,鐫刻于穿巖,一時墨翰流芳。人們戲稱詩詞石為墨花石。
先苦后樂 苦修十八載終成仙
石浪臺之上,是源遠流長、歷史故事“茂盛”的三清橋。傳說南岳火居道士屬道教正一派,此派淵源甚遠,其前身為東漢張陵所創(chuàng)五斗米道及天師道。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帝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閻皂山、龍虎山、茅山)符篆”。自此,正一教誕生,與全真教并稱為道教兩大宗派。它們一致以“三清”為至尊天神,而教規(guī)卻大不一樣。全真教派有嚴格的清規(guī)戒律,凡道士必須出家,住宮觀,禁嫁娶,禁殺生,節(jié)飲食,少睡眠,為清修派;而正一教派多有家室,不住宮觀,組織松懈,戒律不嚴,為符篆派,多在民間從事降神、驅(qū)鬼、超度等活動。南岳因龍虎山近在江西,影響所及,又加上楚人信巫,符篆祈禳之術遂在南岳一般道士和民間不脛而走,應運而興。此為南岳火居道士的前身淵源及形成。
穿過入口狹窄、曲折突兀的奇石巖洞,我們看到了一塊“苦樂巖”。傳說道士陳興明,少年棄家學道,于南岳天柱峰遇二真人。悟知:“大凡修道,必是前苦后樂,方成大器。”于是幽棲林谷,以禽獸為伍,穿行巖洞,在此苦行修煉十八載。皇天不負有心人,十八年后,陳行明在洞中再次遇二真人,三人品茶,后一同升天。我們在苦樂巖附近見到的一座灰白色六角小亭,即取名“遇仙亭”。
山上還有白龜洞、寒松石、靈芝洞等,一個個充滿了神仙傳奇色彩的巖洞,道不盡香爐峰自然與人文融為一爐的獨特魅力。無怪乎南岳總勝集謂香爐峰:南下有寶勝寺,上有紫蓋院基,仙茶灶,乃傅待仙煉丹處。更證實了歷代道人在香爐峰修煉成仙的淵源。
來源:衡陽日報
作者:羅春梅 伍婷婷 莫飏
編輯: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