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采霞峰,還真有些“神龍見首不見尾”。
在目前能看到的南岳史志里,最早列出南岳七十二峰清單的是南宋陳田夫的《南岳總勝集》,他先說采霞峰即“古應(yīng)相峰也”,下文又說白石峰“與應(yīng)相峰重疊”,而白石峰卻是明明白白地在衡陽縣。這樣來看,似乎采霞峰在湘江西岸。清朝李元度《南岳志》載:“采霞峰在縣治河?xùn)|。”他講的“縣治”指衡山縣,分縣之后,河?xùn)|皆屬衡東縣。在這將近兩千平方公里的地域里,何處才是采霞峰的藏身之處呢?一東一西,倒底是“東”還是“西”?
一個小小的機(jī)緣,激發(fā)了我尋訪的信心。陳田夫不是說采霞峰就是“古應(yīng)相峰”嗎?從我的老家衡東縣白蓮鎮(zhèn),到縣城要經(jīng)過珍珠鄉(xiāng),該鄉(xiāng)有一個印湘村,就在公路旁邊。“印湘”與“應(yīng)相”,不同字而同音,是否有某種聯(lián)系?相信不是偶然的巧合。如果“印湘”即“應(yīng)相”,那么找到采霞峰就有十足的把握了。
2011年6月4日,我來到印湘村。到公路旁的一家小賣部打聽,一桌打牌的人,都不知道采霞峰或應(yīng)相峰為何物,只知道新塘鎮(zhèn)有座曉霞峰。我問這一帶是不是有座山特別高一些,或哪座山上曾經(jīng)有廟,也說沒有。后來有一個人說,可以找一下某村干部,他見多識廣,可能知道。
順分岔小公路向北走幾百米,在一戶人家找到了這位村干部。他說是有一個采霞峰,就在前面不遠(yuǎn)處的田垅中。兩名熱心的中年婦女,應(yīng)邀陪我前往。
順道而行,約兩里,就看到了采霞峰。峰不高,高度只有一百來米,與周邊的山并無區(qū)別。最明顯的標(biāo)志,是這座山的北面有一座大墓,為陽姓人家所建?;野椎哪古c翠綠的山巒,形成不協(xié)調(diào)的反差。
78歲的李學(xué)文,是印湘村七組的村民,他肯定地告訴我:這就是采霞峰,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他還說,山上原來有廟,名“風(fēng)仙廟”。廟宇坐北朝南,分兩進(jìn),東西為配房。前面為和尚的住房,后進(jìn)是大殿,里面供的主神是觀音菩薩,兩邊分列風(fēng)、云、雨、電四仙,東西山墻上還有十八羅漢。廟四周古木參天,寺前多柏樹,寺后多松樹。周邊白蓮、潭泊、金花等地的信士,都來這里燒香。尤以七月半為高潮,每日人數(shù)成百上千。廟里蓄有幾畝田產(chǎn),田租加香資,維持和尚生計不成問題。解放以后,這里還先后住過兩位和尚,當(dāng)?shù)厝撕魠驱S公、譚齋公。1958年大躍進(jìn),廟宇被拆毀。
我從東面走過田垅,前往采霞峰。禾苗正在分蘗,綠葉葳蕤,在微風(fēng)中搖曳。拖著尾巴的黑色蝌蚪,在清水和浮萍間梭來梭去。踩著軟軟的田埂,嗅著禾苗散發(fā)的特有的芳香,便有了回到老家、回到童年的感覺。
繞到北面,順著墓地的臺階,來到山的頸部,在柴草中搜索路徑,十來分鐘就登上了山頂。山上林木豐茂,有高大的松、樟、楓,也有纏人的荊棘灌木。在一道壕崎的南面,有一片開闊的平地,大約就是風(fēng)仙廟的所在地了。在樹木和柴草間,找不到一點(diǎn)寺廟的遺跡。平地的西側(cè),山的最高處,卻是光禿禿的,只長著稀稀拉拉的茅草。站在這里,可以觀察周邊的山勢。山脈自西而來,至此嘎然而止。周邊山巒環(huán)繞,高度與此峰不相上下。南北兩面相對開闊,長條狀的田垅延伸到遠(yuǎn)方。古人看中此山,大約因山勢渾圓,相對獨(dú)立,南北通透之故。
轉(zhuǎn)了個把小時才下山。我爬采霞峰的消息,已傳遍周邊村落。聞訊而來的李學(xué)文的妹夫告訴我:上世紀(jì)七十年代修建衡東縣城到石灣鎮(zhèn)的公路,在采霞峰東側(cè)炸石頭(現(xiàn)在長著一片竹林,故看不出凹陷),炸到山頂?shù)臅r候,看到一座石墓,上面刻有“褚伯玉之墓”字樣。有人好奇,把墓炸掉,里面是整塊巖石,并無棺木之類。
得到這個情況,我對無知村夫炸掉古墓深感遺憾,同時對此山就是采霞峰更加堅信不疑。我告訴他們,褚伯玉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我國南齊時代的著名道士和隱士。他自幼操行高潔,十八歲那年,父母為他張羅婚事,媳婦前門進(jìn)屋,他從后門出逃,從此隱居數(shù)十年。當(dāng)?shù)毓賳T請他出山,他住了兩晚就告辭。齊高祖封官許位,他以病推辭。于是,皇帝下令,建了一棟房子,讓他安心修道。據(jù)說他在衡山修行十多年,不食五谷,以五彩霞流為食。他修道的山,便叫作采霞峰。這個小小山包能成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就是因?yàn)轳也裥薜赖木壒省?/p>
村民們都說這座山是塊寶地。因?yàn)樽躁栃绽先嗽崛氪松剑?ldquo;他家后人都發(fā)財了”。至于1500多年前褚伯玉采霞而食的傳奇故事,則無人知曉。
來源:衡陽日報
作者:逸 飛
編輯: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