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尋找南岳七十二峰】云峰寺上苦修持

來源:衡陽日報 作者:伍施施 編輯:彭俊 2013-10-28 11:31:38
—分享—

  為了尋訪云龍峰,我們來到南岳鎮(zhèn)上美麗的新水村,驅車在鄉(xiāng)間小路奔馳,抬望眼,兩側盡是郁郁蔥蔥的綠樹高山,陽光透過樹葉照射在村間小道上,微風習習。

  大約10來分鐘,我們看到一個分岔路口,岔路口的左邊通往臥龍?zhí)讹L景區(qū),右邊通往僧塘沖水庫,而我們要前去云龍峰的方向在右邊。

  大山深處守護者,

  一言一行總關情

  一路上,在“善行壽岳 愛在行動”志愿者協會常務副會長李綿星的帶領下,我們離云龍峰越來越近。南岳林場八工區(qū)的護林員譚愛民,是一位經常在云龍峰上穿梭的大山守護者,找到他后,我們就開始了登山旅程。

  從林場八工區(qū)不遠的一個路口進山,頓時有一種前路未知的神秘感。跟著譚愛民一路攀登,看著腳下踩著的山路,心中不免感嘆:原本應該雜草叢生的地方竟被他們修整出一條山路來!

  一邊爬山,一邊與譚愛民聊起護林員的生活。據譚愛民介紹,護林員每天要對所屬林地進行巡視,負責轄區(qū)內森林防火、死樹收集、植樹造林、山界線及防火帶的維護,平均每天需要上山一次,特別是晴天,容易發(fā)生火災,這段時間護林員的任務就更加艱巨。

  譚愛民說:“山上也沒什么娛樂,大多時間我們都在山里。”山上的生活雖談不上孤獨,但對于守護大山已經24年的譚愛民來說,“枯燥、乏味”之感還是時常涌上心頭。然而,“做一行,就要愛一行”,譚愛民說他以后仍然會繼續(xù)做一名護林員。一路上,譚愛民沒有閑著,時不時就修整路上新長出的雜草,舉止之間都透露出對山的親切,也將“做一行,愛一行”體現得淋漓盡致。

  西漢青城山道士,

  樓真觀中苦修持

  不知不覺,來到一個百來米長的石砌墻,再往上,是林場八工區(qū)原址。南岳區(qū)委黨校校長陳德榮曾經攀登過云龍峰,經其考證,八工區(qū)原址應是在古廟上建起的,其建筑上有一些古廟修建時專用的石材。側旁另有一廢棄的房屋,墻體是五、六十年代的公房,地基處也有古廟的遺跡。但是,到底是棲真觀的遺址還是云龍寺的遺址,已經無從考證了。

  八工區(qū)原址背靠著云龍峰,到了原址處,云龍峰便盡收眼底了。據相關資料記載,云龍峰在岳廟右,海拔813米。峰上原有云龍寺,故名。

  據了解,南岳衡山,自黃帝劃野,就列為方岳。自古以來,歷代帝王在此祭祀封禪,以祈求國泰民安。再加上它“五岳獨秀”的自然條件、區(qū)位條件,便成為了道家修煉的理想場所。據《南岳志》記載,最先進入衡山的道士是東漢末年的張道陵,他自天目山云游至衡山, 建青玉壇、光天壇,收授徒眾,宣傳道義,其后便是晉朝的王谷神、皮元曜。

  王谷神、皮元曜二人同居于云龍峰棲真觀,注《道德經》,傳播《黃庭內景經》等,使道家玄學與神仙之說深入人心。為此,王谷神被晉武帝封為“大微先生”,皮元曜封為“太素先生”。據傳,他們在云龍峰上修仙,數年成道。后,唐朝時董奉先繼之,觀址有誦經石并石像。隨著時代久遠,這些遺址很難再現原貌。我們在云龍峰上看到有一巨石,疑是誦經石,但由于石塊上沒有古跡遺留,所以無法確定。

  離開云龍峰時,樸實靦腆的譚愛民微笑地和我們說再見,然后轉身,繼續(xù)跋涉在高山峻嶺間……

  

來源:衡陽日報

作者:伍施施

編輯:彭俊

閱讀下一篇

返回南岳新聞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