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最早的峰名出自何時?
從現(xiàn)存資料來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南岳峰名為岣嶁峰,出自三國時魏國人張揖所撰《廣雅》。但是,在衡陽日報記者采寫的《峰峰相連的奧秘》(載《衡陽日報·湖湘周刊》2012年6月28日)中,一位衡陽本土知名學者指出張揖不是三國人,而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9)博士。如果是這樣,那么南岳峰名出現(xiàn)的時間就要后推幾十年。筆者認為有必要作一簡要考證,以就教于方家。
“岣嶁”二字,在《廣雅》中的解釋是:“岣嶁,衡山。衡州南岳有岣嶁峰,上有神禹碑。”《康熙字典》引用了這個詞條。雖然,神禹碑母碑并不在岣嶁峰上,此處為傳聞之誤,但,“南岳有岣嶁峰”,卻記載了南岳資格最老的峰名。
那么,張揖到底是三國人還是北魏人呢?
張揖這個人,正史無傳記,我們只能從一些古籍片斷中去了解有關(guān)他的情況。后魏江式于延昌三年(514)所上表文這樣寫道:“魏初,博士清河張揖著《埤倉》、《廣雅》、《古今字詁》,究諸《埤》、《廣》,綴拾遺漏,增長事類,抑亦于文為益者。”北齊顏之推曾因《通俗文》中引用過蘇林和張揖而解釋說:“蘇、張皆是魏人。”唐顏師古《漢書敘例》說:“張揖,字稚讓,清河人,一云河間人,魏太和中為博士。”
對于張揖生活年代的爭議,并不始自今日。如民國年間出版的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第一章“張揖之歷略”即稱:“張揖不見于《魏書》及《南北史》”。顯然,他認為張揖也可能是北魏人。
其實,對于張揖的年代,并不難確定。從顏之推“蘇、張皆是魏人”這句話來看,蘇林是三國時魏人,《三國志》有記載,那么張揖自然也是魏國人了。之所以認為張揖是北魏人,可能緣于顏師古所說的“魏太和中”,因為不但三國時的魏國有太和年號,北魏也有。于是“魏太和”便有兩種可能性。但是,江式表文中的“魏初”,可以反證這個“太和”只能是三國時的魏國。三國魏的太和是魏明帝曹叡的第一個年號,共三年,時間為公元227—229年,距曹丕受禪登基不到十年,完全可稱“魏初”。至于北魏的太和,那是孝文帝拓跋宏的第三個年號,時間為公元477-499年,起用時距北魏的創(chuàng)立已有九十多年,怎么還可稱“魏初”呢?
由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編撰《廣雅》的張揖是三國時魏人;見諸《廣雅》的岣嶁峰之名,至遲在三國時就已出現(xiàn)。
南岳七十二峰的概念
由誰最先提出?
許多人認為,最早提出南岳七十二峰概念的是南北朝南朝劉宋道士徐靈期的《南岳記》。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南岳志編纂委員會編輯《南岳志輯要》,其《前言》中說:“他(徐靈期)是第一個提出衡山有七十二峰,回雁為首,岳麓為足的人。”
但是,就我所見到的資料來看,徐靈期并沒有提出南岳七十二峰這個概念。正式記錄七十二峰的說法,并列出各峰概況的,是南宋的南岳道士陳田夫。
中國名山,五岳稱最。南岳作為五岳之一,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就有人纂修史志專書。據(jù)《(光緒)湖南通志》第二百四十八卷《藝文志四》,史部著錄有二十五種之多。其中,南北朝到唐朝的數(shù)百年間,就有書名為《衡山記》或《南岳記》的書六部。它們是:劉宋《衡山記》一卷,吳郡徐靈期撰,見《唐書·藝文志》;南齊《衡山記》一卷,南陽宗測撰,見《南齊書》本傳;隋朝有《衡山記》一卷,宋居士撰,見《隋書·經(jīng)籍志》;唐朝有《衡山記》,李明之撰,見《云仙雜記》;《衡山記》一卷,范陽盧鴻撰,見《宋史·藝文志》;《南岳記》一卷,釋章安撰。
徐靈期的專著,有的稱《衡山記》,有的稱《南岳記》。這本書早已亡佚,但在《北堂書鈔》、《初學記》、《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古籍里引用了里面的內(nèi)容。清代善化(今長沙)學者陳運溶在他的《麓山精舍叢書》里輯錄了這些條目,共計九條,其書名為《南岳記》。
陳運溶錄自《太平御覽》的《南岳記》片斷是:“南岳周回八百里,回雁為首,岳麓為足。”并沒有南岳七十二峰的概念。
經(jīng)查,唐末道士李沖昭《南岳小錄》,書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祝融、紫蓋、云密、天柱、石廩等五大主峰,及華蓋、岣嶁、擲缽、回雁等小峰,亦無七十二峰的概念。
南宋道士陳田夫《南岳總勝集》列出了七十二峰的名單,并逐峰作了介紹。但在其引述徐靈期《南岳記》的內(nèi)容時,并沒有七十二峰一說。其引文為:“朱陵洞天名太虛小有之天,周回八百里,中有青玉壇、光天壇、洞靈原、洞真墟四福地,回雁為首,岳麓為足。”
另查各本《衡州府志》、《衡山縣志》,均不見徐靈期南岳七十二峰之說,唯清代李元度《南岳志》引《南岳記》:“山有七十二峰,回雁為首,岳麓為足。”此書卻是在諸書之后,不知源自何典。
本人掌握資料有限,誠望有關(guān)專家學者賜教,找出徐靈期提出南岳七十二峰之說的歷史依據(jù)。 {Ky:PAGE}
香爐峰的名稱是由紫蓋峰下
轉(zhuǎn)移到忠烈祠后的嗎?
近年來,在談到南岳七十二峰名稱變遷的時候,經(jīng)常有人提出香爐峰本在紫蓋峰下,是民國年間把這個名稱轉(zhuǎn)移到了忠烈祠后面的山峰。
這個說法大約來源于1996年出版的新修《南岳志》。在其第二篇第一章“七十二峰”的“香爐峰”詞條后有一段按語:“歷來舊志及前人詩文都說:香爐峰在紫蓋峰下水簾洞上。該處其峰不高,山頂巨石,渾如香爐。但自1942年南岳忠烈祠建成后,勘測者稱忠烈祠坐落在香爐峰下,習而不察,遂改香爐峰于此。”
實情并不如此。
查最早記載南岳七十二峰峰名的《南岳總勝集》,“香爐峰”條的記載是:“南下有寶勝寺,上有紫蓋院基、仙茶灶,乃傅待仙煉丹處。”
那么寶勝寺和紫蓋院在哪里呢?同書載:“寶勝寺,在廟北登山十二里。自衡岳過華嚴、歷壽祺觀北上方至。杉松擁蔚,并無佳致。據(jù)香爐峰南下,當紫蓋之路。”“紫蓋院,去廟北十五里寶勝寺上。”
熟悉這一帶地形的人都知道,南岳大廟北面的登山主道,要經(jīng)過華嚴峰下,這與“自衡岳過華嚴、歷壽祺觀北上方至”相符。到達寶善堂(現(xiàn)改為神州祖廟)后,大路沿左邊大垅上行,過半云庵、茶庵,達半山亭;小路沿右邊的干垅上行,越山至廣濟寺,或直上金簡峰。在金簡峰下、香爐峰側(cè),早年有四處庵堂,當?shù)乩习傩斩加浀茫渲幸惶幟麑殑偎?。寶勝寺恰好距南岳大廟十二里,在登山小路旁。
所以,從《南岳總勝集》來看,香爐峰古今一致,并不曾發(fā)生位移。之所以誤認為香爐在紫蓋峰下,是因“寶勝寺”條有“據(jù)香爐峰南下,當紫蓋之路”這句話。其實,這個“紫蓋”,并不指紫蓋峰,而是古代的一個環(huán)繞紫蓋峰的鄉(xiāng)級行政區(qū)域,今前山開云鎮(zhèn)、福田鋪、南岳鎮(zhèn),后山望峰、嶺坡、東湖、馬跡等鄉(xiāng)鎮(zhèn),都是紫蓋鄉(xiāng)的范圍,于是,這條翻越前后山的路稱“紫蓋之路”。
再來看看現(xiàn)存最早、成書于明代萬歷年間的《衡山縣志》:“香爐峰在紫蓋鄉(xiāng),有寶勝寺,又有紫蓋院故基。”這個記載與《南岳總勝集》基本一致。
倒是清代李元度《南岳志》里記載的“香爐峰,在岳廟左,形如香爐”,與1996年版新修《南岳志》的觀點相同。大約新岳志所講“歷來舊志”,就是講李志了。
至于新修《南岳志》斷言的“前人詩文都說”,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我還查了一些前人詩文,并未見到香爐峰在紫蓋峰下的說法,倒是看到一些名家的游記,所敘的香爐峰,就在當今的位置。
明代南京刑部尚書顧 (1476—1545)曾于嘉靖十六年(1537)十一月游南岳,寫了二十五首詩和一篇《游衡岳后記》。在此后記里,有一段這樣的話:“余初至岳下,道士指天柱、石廩、紫蓋、芙蓉四峰,導予望之,仰面極視,排漢礙日,若云可望而不可登,危乎高哉!既歷香爐道間,則四峰之椒,皆與身等,方詫步履在空外。及坐半山亭,乃指諸頂,疑前舊見非是也。”從中可以看出,“香爐道間”是在半山亭之下,這個位置近可與天柱、石廩、紫蓋、芙蓉等高峰比肩。而紫蓋峰下的小山頭,是無法達此高度的。從顧 的游山線路來看,并未涉足紫蓋峰所在的東北線。
香爐峰在半山亭側(cè),處于南岳大廟與祝融峰的中點,其形如香爐。在大廟與紫蓋峰之間的直線上,亦有一座小山,亦形如香爐,名小香爐峰。南岳衡山極頂祝融峰,與“獨不朝”的紫蓋峰,爭強好勝億萬年,它們的前面,各有一座香爐峰,接納朝圣者的香火,這也是衡岳的神奇之處。清朝大才子李元度,以及新修《南岳志》諸公,由此產(chǎn)生誤解,實屬大醇小疵,不足為怪。
鳳凰峰在衡東縣還是衡南縣?
鳳凰峰在湘江東岸的衡東縣,處于衡東縣楊橋鎮(zhèn)與株洲縣龍鳳鄉(xiāng)交界處,自古以來本無異議。
但不同的聲音還是有。在衡南縣的西陲,衡南、衡陽、祁東三縣交界處,有一座岐山。山上的仁瑞寺,清代曾受皇封,為湘南名剎。隨著近年的旅游開發(fā),該山知名度大大提升。因為岐山又名鳳凰山,故許多人認為岐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連百度百科也載:“岐山,原名鳳凰山,南岳七十二峰之一。”
還是有必要澄清一下。
老祖宗《南岳總勝集》只記錄了鳳凰峰名稱的來歷,“昔祝融君登南岳謁玄君,感碧雞鳳凰集于此峰”。但未記錄該峰的位置。
明嘉靖《衡州府志》載:“鳳凰峰,在岳西永平鄉(xiāng)二十六都。”其余解釋與《南岳總勝集》基本相同。查《衡山縣志》,明代的永平鄉(xiāng)二十六都即現(xiàn)在衡東縣楊橋鎮(zhèn)、蓬源鎮(zhèn)一帶。鳳凰峰在衡東縣楊橋鎮(zhèn)無疑。只是此條的“岳西”,應為“岳東”,這是古人犯的一個小小的錯誤。
清代李元度《南岳志》更為明確:“鳳凰峰,在縣治河東。因有鳳凰至得名。”
還有一個依據(jù),也足以證明岐山不屬南岳七十二峰?;匮惴鍨槟显朗追?,諸峰皆在回雁之北。而岐山在回雁峰西偏一百多里,已遠遠脫離這一體系。
在南岳七十二峰的版圖上,鳳凰峰是最東面的一坐山峰,也是南岳的東方門戶。鳳凰山的右翼名鶴嶺,縱貫南北。在古代,楊橋、攸縣乃至江西的香客前往南岳,這里是必經(jīng)之路。鶴嶺西側(cè)有南岳行宮,是商賈行旅歇腳處。越山石徑經(jīng)過的坳口,有一座東岳廟,橫匾“紫氣東來”為清代探花譚鑫振所題。
鳳凰峰有大山風范。主峰兩側(cè)山脈如扇動的翅膀,挾天地而飛。鳳凰山的主峰名烏龜仙,峰頂有巨石,酷似烏龜伏地,頭、眼、身宛然。峰北有三圣殿,殿前一井,清泉奔涌,水草豐茂。當?shù)厝苏f,鳳凰山的烏龜仙和三圣殿都很靈驗,尤其是那泉水,滾流不息,可治頑疾。每年陰歷六月初六日,是“鳳凰老爺”的生日,方圓百里的信眾云集山上,爭搶圣水,其狀壯觀。
磷
王
磷
王
文圖/逸飛
來源:衡陽日報
作者:逸飛
編輯:彭俊